为什么有人沉迷‘被咬’

2025-09-07

上一期我们分析了亲密关系中 “咬人者” 的癖好,这一期则聚焦 “被咬者” 的心理,以镜像视角做一次深度精神分析。

其实,“被咬” 的魅力很多时候不在于痛,而在于痛与快感之间那条暧昧的边界。

疼痛本是一种负面信号,提醒我们危险临近。但在亲密关系里,这个信号被重新编码。

当牙齿压在皮肤上,刺痛与酥麻同时涌现,那一刻的身体反应,其实与性兴奋高度重合 ——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液涌动,痛与快就这样被拉到了同一条线上。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到,痛苦与快感在同一条神经通路中彼此转化。这种交织会让快感更强烈,就像冷热交替比单一温度更刺激。

疼痛与快感的交错制造了鲜明对比,让欲望的峰值更高。

被咬者常形容这是 “危险边缘的快感”:好像随时可能受伤,却又明确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正是这种 “危险的假象”,把情色体验推向了极致。

换句话说,疼痛在这里成了点燃欲望的火种。

随着经历的反复,身体会逐渐把疼痛与快感 “捆绑”。咬下的瞬间,不仅带来清醒的刺痛,还带来欲望的点燃。

疼痛被情色化,不再是单纯的受苦,而是欲望的触发器。

对一些人来说,这种体验甚至会上瘾 —— 因为只有痛与快同时出现,情色感才会被真正点亮。

所以,疼痛与快感从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因如此,生理的痛才会在亲密关系里变成情色的信号,让欲望在刺痛中唤醒,让爱意在疼痛里确认。

咬痕的意义远不止一瞬间的疼痛,它更像一份 “身体烙印”,把两个人的关系直接写进皮肤。

对很多人来说,咬痕是 “你在我身上的签名”,是一种温柔的所有权象征。

接下来的几天里,每一次照镜子、触摸皮肤或无意瞥见,都能再次唤醒那一刻的亲密记忆,让短暂的互动有了 “永恒” 的质感。

它还带着一种暧昧的双重性:既可以藏在衣服下,成为两人独享的秘密;也可能在无意中被他人瞥见,带来若隐若现的刺激。

被咬者常把咬痕当作 “情色的纪念”—— 身体像一本书,每一处痕迹都在讲述专属的欲望故事。

甚至,咬痕还带着某种反叛色彩:在要求身体 “干净完整” 的主流文化里,它是对规范的温柔挑战。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写道,“心灵上的痕迹一旦留下,就永不会真正消失,而是等待新的契机被唤醒”。

所以咬痕不只是皮肤上的红印,更是能被反复唤醒的情感符号 —— 它帮助人抵御 “被遗忘”“被抛弃” 的恐惧,甚至能成为一种 “心理修复”:用一次温柔且可控的 “受伤”,覆盖掉早年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

于是,咬痕成了一份 “身体契约”,是亲密关系里最直观、也最持久的印证。

很多时候,喜欢被咬并非因为疼痛本身,而是因为能在伴侣的欲望里 “看见自己”。

当对方咬下去的瞬间,他眼神里的专注、呼吸的急促,甚至那一刻短暂的失控,都会让被咬者确认:“你是真的在渴望我”。

这种感觉像一面镜子,让被咬者在其中看见自己 “被爱、被需要” 的价值。

与此同时,原本 “暴露脆弱” 会让人羞耻,但当激情笼罩一切时,这份羞耻感反而被 “镀金”,转化成一种隐秘的荣耀。

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中提到,“主体的欲望根本上是对他者欲望的回应”。

被咬看似是被动的,实则是带有 “许可” 的主动 ——“我允许你咬我”,所以真正的主控权仍在自己手里。这种 “允许” 本身,就是对关系的一种深层掌控。

疼痛因此不再是破坏,反而成了爱的证物。有人甚至会把这种体验理解为一种 “殉道感”:好像 “为爱受伤” 就是最浪漫的勋章。

所以对喜欢被咬的人来说,真正的吸引力从不是牙齿带来的痛,而是通过那份痛,看见了自己在伴侣欲望中的 “倒影”—— 这份倒影既是亲密的印章,也是自我价值最直接的回应。

在很多被咬者身上,疼痛的吸引力还来自一种 “心理转移”:他们心里本就有 “想体会疼痛” 的冲动,但这份欲望带着羞耻感,无法直接承认。

于是亲密关系成了让欲望 “合法化” 的舞台 —— 通过把 “主动想痛” 的责任转交给伴侣,被咬者能说服自己:“不是我想要,而是你要求我”。

这样一来,羞耻感被掩盖,欲望得到了正当出口。

很多人会用 “满足你” 来形容自己接受被咬的理由,但背后往往藏着另一层心声:“其实我正借此机会满足了自己”。

疼痛因此被赋予浪漫包装,不再是自我惩罚,而是爱的表现。它从 “羞耻的欲望” 转化为拉近关系的 “筹码”,让亲密联结更紧密。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写道,“我们常以爱的名义,满足最隐秘的攻击性”。

疼痛往往就是欲望与攻击的交汇点,但它被 “爱” 的外衣覆盖,得以光明正大地出现。

换句话说,被咬者接住了 “你想要我受伤” 的叙事,也顺势把 “我想受伤” 的冲动合法化 —— 咬痕,就是这场亲密关系中心理谈判的结果。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思考:欲望常常会伪装自己,以另一种可被接受的形式,悄悄抵达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