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捆绑》并非讲述绳缚文化,而是对婚姻爱情的解读
《爱的捆绑》是一部于1994年在日本上映的、仅有47分钟的电影。剧情简单来说就是男主人公(他)因为工作冷落了女主人公(她),她开始捆绑家里的一切事物,而后被诊断出“强迫性紧缚症候群”,他听从医生建议,尝试捆绑她,但捆绑之后,她总说:“喂,紧紧地绑住吧,紧紧地绑住吧……”那个夜晚他将她三次捆绑,最后一次把她钉到墙上,但第二天醒来,他被五花大绑,而她不知踪影。
《爱的捆绑》剧情介绍:
”丈夫是一个作家,几乎整日忙于写作,因为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两人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妻子萌宝想要养条宠物犬,却因公寓的规定无法实现,只得通过改养乌龟来排遣寂寞,当丈夫写作时,她就在旁边安安静静编织。
她不愿打扰丈夫工作,只是不经意间问他“你好吗?”,但是,连回答也没有,于是,她只好习惯沉默,连自言自语都嫌多余,在内心深处,她的失望和不安开始渐渐生长。
原本视爱情为全部的萌宝,渐渐变成了家中的隐形人。像一个幽灵在家中飘来飘去,窒息的生活将萌宝一步步拖入深渊。
渐渐地,萌宝处于失控之中,她在织毛衣时,会将自己的双手绑起来。并且产生了捆绑各种东西的欲望,她用毛线将家里的书、剪刀、乌龟、甚至门房都捆起来。,也许这一切的怪异的行为,也只是在向丈夫发出最后的呼救,她依然期待着丈夫的爱。
面对病症,丈夫依然漠视
丈夫发现妻子的反常后,带妻子去看病,经诊断,萌宝患上了一种名叫“强迫性紧缚症侯群”的精神病,被告知无法进行医学治疗。,但是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因为医生告诉妻子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这种捆绑行为其实反映了妻子内心对丈夫关爱的渴望,但是,回到家后,丈夫依然埋头自己的工作。
他以为捆住丈夫心爱的东西,就会引起丈夫对自己的关注。可是,连争吵打闹都没有,丈夫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好像只是一个来敲门的人,门开了,她进来了,她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他却变成一个陌生人,她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和爱,妻子的病情也愈发难以控制,甚至想要把空气、星期六这些无法捆绑的东西捆绑起来。
丈夫亲自为妻子捆绑
影片的最后,丈夫下定决心为妻子治病,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为妻子捆绑,女人一直重复着说牢牢地绑吧!紧一点,再紧一点,可是困住的终究是自己,男人也天真地以为妻子想要的只是被束缚的安全感。于是,他说:“今天晚上,给你快乐。”
多紧的捆绑能拯救爱情?捆绑的时候她眼里恢复片刻光彩,他粗暴地将她五花大绑,似乎她变成一件器物,连手指缝隙都被死死捆住,她从椅子被放倒到地上,又被拖到墙角,甚至在墙上打钉,继续捆绑,她累得气喘吁吁,像是在爱情里艰难跋涉的自己,没有方向,不得要领,她终于是累了,最后的期待也落了空,她放弃了,眼里的光消失了。
哀莫大于心死。,她心里已做好了决定,出人意料的是,当第二天他醒来时,丈夫发现妻子不知去向了,并且再也没有回来,影片至此结束。“
看完《爱的捆绑》的一些感悟:
有的人在电影里看到的是“两个蜘蛛精在盘丝洞里捆绑play的故事”,有的人觉得女主事多,“男主负责赚钱养家,女主负责貌美如花还不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言论的关注点或是跑偏,或是留在表面,他们没有看懂导演所关注的社会现象,即借这种病态极端的爱情来反映社会的冷漠疏离,死尸般的女主被钉在墙上,绝望的男主坐在她脚旁,无数的绳缠绕着他们。这个镜头与其说只是电影画面中的一帧,倒不如说是将“孤独”具象化的艺术——导演将现代人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了解一部电影,首先要去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日益倾向机械化,人在生产生活中被机器所控制,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上的纠纷。
其次,在日本社会中,许多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非常常见,女性没有经济来源,过分依靠男性,生活也都是围绕着男性。女主的生活没有其他的东西,只有对男主的爱,而他在这样的社会中,沉迷于不断地工作工作、挣钱挣钱,疏忽了对她的爱,造成她内在世界的崩塌。
让我们跟着电影看看一个人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也许是两个人的毁灭,也许是一群人的毁灭。
开头便是男主抱着大箱子,在极其狭窄昏暗的电梯里无奈的独白:“她想养只狗,可是公寓不允许养狗”,电梯里的灯一红一绿地闪着,噪音很大,到公寓里,她满怀期待地跑来,以为他带来了狗,箱子一打开,竟然是两只黑不溜秋的乌龟,她失望地连连后退。
他用电钻在龟壳上钻孔,再扣上铁链子,说可以遛乌龟,她又害怕又嫌弃,但还是救下了他手里即将遭殃的另一只乌龟,一起养在了洗手池里,在这里,电梯是狭窄的,灯光是昏暗的,乌龟是被拴住的,狗狗是可以被替换的。
压抑,无限的压抑;失望,无限的失望,在现实里,有多少人的处境更加糟糕,拘囿在极其狭窄的空间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一再降低,以适应社会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价值的要求。
就这样苟且着,好像被拴住的不是龟诶,而是人呐,最为典型的是香港太空舱出租房,网友怒称堪比棺材:在这里,人不被视为人,是资本机器里的齿轮,被物化,被以金钱评判个人价值,金钱多的就成为重要部件,金钱少的就无足轻重,而缺少人文关怀的社会必然是走向异化的社会。
镜头一转,女主取下了金属牙套,当他们在亲吻时,他一再地去感受她的牙齿,她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他品味着说“少了金属的味道”“成了普通的感觉”她难过得撇撇嘴,一副要委屈又哭不出来的表情,转身再次戴起了牙套,并且发誓这辈子都不取下它。
这不就是自我捆绑的开始吗?从她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她性格中的受虐倾向,受虐倾向的人深感自卑、软弱无力和无足轻重,不由自主地轻视自己、贬低自己,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他,他们的爱情就是她的信仰,她的价值不在于自我肯定,而是取决于他的评价。
请不要急着批评“这个女人怎么这么没用,完全依照男人的想法”,导演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手段反映社会现象。现实中的人可能不单单由爱情来评定自己,更多的是由市场,但内在逻辑是一样的。
作为个体是渺小的、孤独的、不安全的,为了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人们往往去寻求强大的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就这样,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不是由其生活的逻辑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
人不仅出卖商品,而且出卖他自己——他把自己也当成商品,摆在市场上任人挑选。正因为一个人自我确证依赖于此,所以“受人欢迎”对现代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各位说说看,“受人欢迎”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是一种没有性格的性格,是对方需要什么样,我就能变成什么样,而内心已然空洞。
看到这里,我们是否还能理直气壮地批判女主?不,反思一下现实中的你我,这种“迎合倾向”在我们性格占有多大比例?我们必然不会完全地迎合,但有多少个瞬间,我们放弃了自我的坚持,去成为他人想要我们成为的模样?爱情里,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谁的是谁的救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爱的能力,爱自己,也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