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里一段“关系”结束后,该怎么应对!


关于圈子里关系的结束方式,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别陷入自我感伤的剧情。经常有人问我,这种关系最后都会怎么收场?是不是只有拉黑删除这一条路?其实这个问题挺有代表性的——普通恋爱中大家会提前想分手怎么办,但圈子里的人反而很少认真思考关系是怎么没的,结果自己不知不觉就成了受伤的那一方。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聊聊,这种关系到底为什么会结束。
每一段这样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其实都源于人内心的一种“劲儿”。有人心里有股劲儿想听别人的,有人想管着别人。好比有的人就是内心渴望被约束、被引导,这种冲动特别强烈,像一团火一样。但如果这种劲儿没有合适的出口和约束,就容易失控。这就像生火必须有个壁炉,要不然会烧了整个家。所以健康的关系需要有个“框”——也就是双方的约定、规则和互相照顾的责任。这个框能让关系既热烈又安全。如果没有这个框,一开始再热烈的关系,也会因为一味追求刺激、不断加码,最后耗尽了所有能量,只剩疲惫。
那为什么有些人总会反复进入同类的关系呢?这往往和早年的经历有关。比如小时候父母管得特别严,习惯了在挨说受罚中获得关注,长大后就自然而然在类似的关系里找熟悉感。但我们找的其实不一定是快乐,而是那种“熟悉”。可惜这种熟悉常常是带着伤的——如果对方只会训斥、缺乏真正的关怀,关系很快就会垮掉。所以很多关系的结束,不是因为不喜欢了,而是因为又一次重复了旧的创伤。到最后分手的时候,很多人突然反应过来:“这个感觉,和我小时候被忽略、被丢下好像一模一样。”
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个“法官”,总在评判自己。好多人一被对方冷落或者惩罚,就立刻想:“是我不够好,我该被这样对待。”这种声音如果太强,人就会把受罚当成理所当然,甚至只有痛苦才能暂时缓解内心的愧疚。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个人慢慢只剩下惩罚和自责的循环,沟通已经完全变了味。到了这个地步,分手几乎是注定的——因为这段关系已经从一个互相满足的“框”,变成了一个只会审判的“法庭”,而没有人能永远活在审判里。
很多人以为,在这种关系里只有一方有权力。其实不是这样的——权力是两个人一起给的。如果一方不同意、喊停了,另一方的权力瞬间就消失了。这说明所谓的“掌控”只是临时被托付的,不是天生的。如果两个人是情侣,还有感情作为缓冲;如果只是圈子里的关系,那就全靠约定和信任撑着。真正健康的关系是:谁掌控得多,谁就该照顾得更多。如果只想着控制别人,却不愿意承担责任,那就是滥用权力,关系很快会变得不平等。所以你看,一段关系最后能不能好聚好散,往往就看两个人有没有真正尊重彼此。善用权力,分开时还能留有尊重;滥用权力,最后只会互相伤害。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
人有时候反复陷入同类的关系,不是因为真的快乐,而是潜意识里在重复自己最熟悉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