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欠管教” 的 brat:从调皮挑衅到深层情感求索

2025-10-13

在多元角色关系中,brat 是一类极具特殊性的配合者 —— 表面看似顺从听话,实则总爱在规则与命令的边缘试探,偶尔撒娇,不时制造些小麻烦,自带一种 “欠管教” 的鲜活感。

过去,大众对 brat 的认知多停留在 “调皮捣蛋的小鬼” 层面,带有明显的负面标签;但在更广泛的当代文化语境中,这一形象正悄然发生转变。2024 年,柯林斯词典将 “brat” 评选为年度词汇,定义其为 “自信独立、带有享乐主义态度的群体”。这一变化,让 “brat” 从原本 “熊孩子” 式的贬义,转向了蕴含积极特质的表述。

这种认知转变,恰好能帮我们读懂 brat 行为的本质:他们的挑衅并非为了破坏秩序,而是想主动掌控自身的存在感,在顺从的关系框架里,争取享受快乐、获得回应的主动权。

正如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所言,“本我” 是原始欲望的载体,本能遵循快乐原则,渴望即时满足。brat 便是在顺从的大前提下,通过细微的反抗满足本我的快乐需求,同时试探支配者的忍耐度与情感反应。

对他们而言,调皮不是要破坏关系,而是保留自我、确认自身存在的独特方式。真正理解 brat 的人会知道,每一次看似出格的举动背后,都是对 “自我存在” 的确认,而非对秩序的挑战 —— 他们在顺从中留存着主动性,在被支配时,悄悄为 “本我” 留了片自由呼吸的空间。

在这些看似任性的行为之下,藏着 brat 扭曲却迫切的情感索取需求。对许多 brat 而言,直接表达 “渴望被爱” 的需求,既危险又困难。追溯其成长经历,过往主动流露的需求,往往换来失望、羞辱甚至无视。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到,当心理能量无法正常流动时,便会通过其他途径释放。

brat 正是在这样的经历中学会了 “迂回表达”:既然直白说 “爱我” 行不通,就用调皮、惹恼对方、违抗命令的隐晦方式吸引关注。他们通过激起支配者的情绪反应,来确认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 “存在感”—— 只有在被责备、被专注对待时,才会觉得自己没有被遗忘。这种错位的索取方式,让他们陷入 “不断挑衅、看似反抗” 的循环,实则是在绝望地 “求爱”。

随着时间推移,表面的挑衅还会引发更深层的心理退行。当简单的情感索取无法带来稳定安全感时,brat 会不自觉地退行到更早、更本能的依恋需求状态。一旦挑衅与索取换不来预期回应,他们便会往 “幼儿式” 的状态退缩 —— 关系中的撒娇、胡闹,不只是表面任性,更是深层的退行反应。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指出,“退行” 是精神活动回归早期发展阶段,以此应对当下的焦虑与挫折。

面对支配者的权威,brat 仿佛变回了渴望无条件关爱与接纳的孩子,通过情绪化、失控的行为,试图弥补童年未被满足的依恋体验。此时的 “作死” 不再仅仅是为了引人注意,更成了直白的 “求救”:即便我变得不可爱、麻烦、失控,你依然会留在我身边吗?退行让他们卸下伪装,露出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一面,也让内心的需求变得更原始、更迫切。

若退行反复失败、渴望屡屡落空,brat 很容易陷入 “创伤重复” 的无意识模式 —— 在一次次关系的破坏与修复中,试图寻找真正的救赎。当退行也无法满足依恋需求时,他们会在关系里陷入熟悉又痛苦的循环:无意识地重复 “挑衅 - 被惩罚 - 修复” 的流程。他们并非喜欢混乱,而是在重演早期的创伤经历,渴望在现实中改写过去的遗憾结局。

正如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的,人会本能地重复未解决的痛苦经历。brat 一次次制造小危机、挑战关系底线,本质是想验证 “这一次不会被丢下”:即便我捣乱、撒泼、搞砸一切,你依然会选择留下。每一次崩溃后的安抚,都不只是简单的情绪疏导,而是深层的救赎尝试 —— 他们在关系里寻找的不是惩罚,而是一个能接纳所有脆弱与混乱的人。这种反复的试探与修复,最终是为了重新建立对 “爱” 的信任。

说到底,brat 所有看似 “叛逆” 的行为,无论是边缘试探、情感迂回,还是退行与创伤重复,本质都是对 “被爱”“被看见” 的执着追求。正如人类所有努力,无论直接或迂回,最终指向的都是对幸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