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同意书”,“安全词”,“协议”都是以人为本!

2025-08-11

敢于表达“我想要”,也勇于说“我不要”。你或许听过“知情同意”,但在实践亲密关系中的互动边界之前,是否认真思考过该如何落实这一点?我们总把“知情同意”挂在嘴边,却很少深入探讨它在日常相处乃至亲密互动中具体的实践方法。事实上,落实知情同意与坦诚沟通的方式,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也能为关系带来更多信任与愉悦。希望通过分享实践经验总结的心得,能给希望建立健康互动边界的人一些实际参考,让我们用行动践行知情同意,创造更优质的相处体验。

开始之前,想先请你思考:违背他人意愿的后果有多严重?从未经历过创伤的人,很难真正理解这种伤害的深重。如果你足够幸运,未曾遭遇过这样的创伤,那么首先需要明白:你对自己在这种情境下会如何反应的直觉,几乎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很容易以为事发时能保护好自己,或觉得某种侵犯“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误判,直到亲身经历才幡然醒悟。

无论如何,必须牢记的是:违背他人意愿会造成改变人生的、持久的严重伤害。身体的创伤或许不需要或只需少量医疗干预,几个月内就能恢复到不影响生活的状态;但因违背意愿造成的心理创伤,往往数年都无法完全愈合,会深刻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两相比较,便不难理解为何“尊重意愿”应是我们心中最优先的安全准则。当然,并非所有涉及意愿的疏忽都会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但最坏情况下的后果,足以让我们时刻警惕。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点是:安全词并非万能。人们常常发现,自己在某些时刻根本无法通过安全词或其他方式进行沟通——尤其是在出乎意料的亲密情境中,当人开始感到恐惧、难以承受或受到惊吓时,生存本能会被激发,取代平时的决策与表达能力。因此,“如果我做得太过火,对方会在受伤前告诉我”这种想法,是不可靠的。这也正是事前充分沟通的重要性所在。

关于协商清单,你可以把以下内容作为沟通时的初步参考。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协商变成一场自由坦诚的对话,而非机械地“填表格”,但无论形式如何,最终形成一份明确的清单,有助于确保你们没有遗漏任何关键事项:包括互动的目标与动机、双方的相关经验、身体状态允许的范围、接触的氛围与方式、明确的禁区、其他需要特别协商的事项、风险意识、健康状况、安全信号等。更详细的解释,可以参考我的账号主页。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核心都应是相互尊重、平等沟通与对彼此边界的绝对敬畏。知情同意的本质,是将对方视为拥有完整自主意识的个体,而非满足自身需求的对象,这是健康关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