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支配的关系与安全感


为何有人在现实里一团糟,却想在关系中做 “被支配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有一部分人明明在现实里过得一团糟,却偏偏想在亲密关系中变成 “被支配的一方”?听起来很矛盾,但背后的逻辑其实格外现实。
他们在生活里连基本的掌控感都没有 —— 可能是工作不顺心、生活一团乱麻,连自己的节奏都抓不住。于是干脆在亲密关系里选择彻底放弃掌控,这种放弃并非源于软弱,而是另一种自我安慰:当主动承认 “我是被支配的那一方” 时,反而能从中找到一点踏实的安全感。就像在密闭的房间里拉开一扇窗,哪怕现实依旧混乱、物质层面依旧窘迫,至少在这段关系里,能清晰确认自己 “是有位置的”。
心理学上有个逻辑很贴切:人类的欲望很多时候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 “别人如何定义你,你就容易朝着那个方向去认同”。所以当有人在关系里被称作 “无攻击性的猫咪”(或类似被支配的角色)时,这不全是单纯的宠溺,更像是一场隐形的权力游戏 —— 一方通过支配获得掌控感,另一方则通过被支配获得归属感,各取所需。
但说到底,人们真正想要的或许不是这场 “支配与被支配” 的游戏,而是在关系里找到那个能让自己 “存在被确认” 的人 —— 不用在现实的混乱里独自挣扎,不用怀疑自己的价值,只要在对方眼里,自己是明确 “被需要、被看见”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