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下位会在关系中选择当一个孩子

2025-09-19

为何部分下位者会以 “长辈称呼” 对待上位者?藏在 “孩童角色” 背后的 3 种心理需求

在一些特殊亲密关系里,常会见到部分下位者选择以 “孩子” 的姿态相处,甚至用长辈类称呼(如 “爸爸”“妈妈”)指代上位者。这种看似特殊的互动模式,并非单纯的角色偏好,而是背后 3 种深层心理需求的投射。

第一种,是对 “童年缺失” 的补偿心理。这类下位者大多成长于高要求的环境:童年时被期待 “优秀”“懂事”,被迫以 “小大人” 的身份应对生活,从未真正体验过无压力的孩童时光。成年后,他们会将这份未完成的愿望,投射到上位者身上 —— 希望在上位者这里,能暂时卸下 “成熟” 的枷锁,单纯做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获得童年未曾拥有的 “无条件的爱”。对他们而言,“长辈称呼” 更像一个 “安全符号”,象征着被包容、被接纳,能帮他们补全那段遗憾的童年体验。

第二种,是对 “现实压力” 的短暂逃避。成年人的生活常被工作、家庭、责任层层包裹,当压力累积却找不到即时解决办法时,“扮演孩子” 成了一种柔软的释放出口。以上位者为依托,暂时交出决策与承担的权利,不用再强迫自己 “坚强”“周全”,就像暂时躲进一个安全的 “情绪避风港”。这种逃避并非消极退缩,而是通过角色切换,让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为重新面对现实积蓄能量。

第三种,是一种 “间接的情感操控”—— 以 “弱小” 换 “关注”。“我是个孩子” 的设定,本质上是通过主动示弱,激发上位者的保护欲:强调自己的 “弱小与无助”,暗示对方需要投入更多关注、情感与照顾。这并非完全被动的依赖,而是一种隐性的需求表达:用 “孩童身份” 为筹码,引导上位者满足自己对 “被重视”“被偏爱” 的渴望,间接实现自身的情感或需求目标。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哪种心理需求,健康的关系核心始终是 “双方自愿与边界清晰”。只有当上位者理解这份需求背后的原因,下位者也清晰自己的真实诉求,这种 “孩童角色” 的互动,才不会变成关系失衡的导火索,反而能成为彼此情感联结的特殊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