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choker和slave choker依然是必要的


最近在看一本叫《古罗马人生活图典》的书,让我第一次有机会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完成古罗马背景知识的入门,翻阅此类全面而基础的图典,最适合引发联想和思考。
这是一本快一百年前的书的插图修订版,作者并不是极出名的古典学家,但这本著作许多年来深受使用它的本科学生和大学教师的好评,可见其过硬的质量。这也算尔文书系的特色,深耕公版书里冷僻而实用的学术著作,偏向常识。之前很便宜买到过尔文出的《藏书的艺术》,此书之前浙大社以《照管图书》为名也出过,新版做了精装锁线,内容自不必说,剑桥老教授的这本介绍性的著作,是任何对藏书和图书馆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必备的。
当我看到这本书里讲古罗马奴隶制的一章,一副插图便引发了我许多联想。在古罗马的生活史里,奴隶制是无法绕过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基石性的制度,这一背景自然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哲学很有帮助。而图中所示的奴隶项圈则与如今流行的choker配饰相似,可称之为某种根源。
而当我们看到中文世界乃至英文世界的时尚产业对此配饰的解读和宣传,大多充满谬误,什么古埃及的贵族饰品,安妮博林的创造,对大革命恐怖时期的抗议,事实上,这些含糊的叙述,都没有仔细区分choker这一历史悠久的配饰中,不同形式的巨大差异。而其中,风格起源自slave choker(奴隶项圈)制式的choker饰品,总在宣传广告性质的文案里,被回避,和其他贴颈类饰品混为一谈,而与这种制式相关的饰品是尤其应当应当十分审慎地配戴的,而不是作为某种失去历史意义的后现代碎片随意装点自身。
当六七十年代的反文化潮流用一种反讽的姿态佩戴奴隶项圈风格的choker的时候,敏锐的公司们非常好的利用了这种风靡的叛逆作为营销模式,就像蒂芙尼从黑奴项圈吸取了所谓的灵感,于是我们看到了这种标新立异的泛滥,接着就是它与曾经反叛运动的脱节,图像脱离了历史。当然,并不是完全逆转,酷儿群体在今天依然用这种饰品表达对身份的自嘲。
只是当字母游戏里的道具被当作日常配饰,这依然是诡异和荒诞的,还有大量出于潮流佩戴的时尚达人,其实这些都已经陷入了虚无的符号游戏。同时即使他们出于游戏感佩戴这种危险的饰品,它们携带的意义仍没有消失,仍会被解读出来。
换句话说,在中国的语境,这种饰品的语境,可以说连历史也不是在此发生的,试想当反文化的运动在欧美发生时,这里在做什么。而无论如何区分choker和slave choker依然是必要的,除非我们宁愿永远放弃文化和历史。